(1)主要做法
一是“益”心为公护古建。婺源县人民检察院积极响应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公益诉讼江西行”活动主题,搭建“益心为公”检察服务平台,在微信公众号上开通公益诉讼随手拍,组建公益保护“蓝冠”志愿者积极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为抓手,探索建立“检察院—检察工作站—联村检察官”全域基层检察服务新模式,针对散落各乡镇各村落的古建筑,进一步优化网格化检察服务管理,构建“预防在前、全面排查、保护优先、法治保障、闭环管理”的明清古建筑多元保护机制。
二是以法筑“基”留乡愁。婺源县人民检察院深化古村落古建筑法治保障,联合县文物保护部门常态化开展“古建筑保护”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制发古建筑保护诉前检察建议十余份,有效保护豸峰村民居(潘松印宅)、菊径何氏宗祠、黄村百柱宗祠、篁岭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产,让游客能够原汁原味品味古徽州、畅游古徽州、栖居古徽州、梦回古徽州,帮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如针对豸峰村民居(潘松印宅)等古建筑存在的天井木构架及墙体坍塌、楼板房梁不牢固、木质结构年久失修等问题,向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单位发出检察建议,中云镇政府依据检察建议内容成立了镇分管领导、村支部书记、文化专干组成的文物保护监督队,定期开展文物安全专项巡查,全面履行古建筑的修缮管理职责,确保古建筑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婺源县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村落古建筑行政公益诉讼案被省检察院评为参考性案例。
三是“噪”声唤起大保护。婺源县人民检察院积极与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巡查等方式,确保古建筑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联村检察官通过走街串巷和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古建筑保护教育,如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开展上门听证活动、旁听检察办案等方式,让群众深刻了解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四是开好“检”单促发展。婺源县人民检察院持续深化“蓝冠”望乡愁工作品牌,注重从古建筑保护中总结工作经验,积极开展古建筑保护检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发挥“望、闻、问、切”检察工作法找出古建筑保护“负面清单”,始终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开好古建筑保护对症“检”单,助推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促进古村落古民居产业振兴。
(2)工作成效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紧密结合婺源古村落保护现状,深入开展古建筑、古村落保护专项活动,2021年以来,共制发古建筑、古村落保护诉前检察建议11件,开展诉前磋商1件,涉及6个乡镇9个古村落。坚持做到以履职“我管”促依法“都管”,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保护古村落、古建筑。抢救性修复国家级保护文物5栋(江湾镇汪口村俞氏宗祠、清华镇洪村光裕堂、大鄣山乡菊径村何氏宗祠、中云镇豸峰村潘松印宅、沱川乡理坑村福寿堂),消除国家级保护文物消防隐患1处(大鄣山乡黄村百柱宗祠),全面改造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消防系统(沱川乡理坑村);争取文物保护资金711万对16处革命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江湾镇大畈村红军食盐收购站旧址、镇头镇浮乐婺中心县委旧址、珍珠山乡浪山红十军驻地旧址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