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本网站已支持IPv6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廉政建设
廉文荐读之四:“缚虎”与“捉猫”
时间:2013-05-14  作者:  新闻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 |

  清代沈起凤写过一则《壮夫缚虎》的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故事讲山东沂州地区山势险峻,常有猛虎为害。有位壮汉焦奇,力大无比,常徒步入山,空手格杀猛虎,习以为常。一次,他“连毙二虎”并“生擒小虎”而返,“笑语自若”,其神勇事迹传遍乡里。但这样的一位打虎英雄,却在当地某富家款待他的宴会上,因捉不到一只家猫而十分尴尬。

  “……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孳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此段字数不过二百,形象地描述了焦奇捉猫的情景,笔墨简练辛辣,淋漓尽致。一位闻名远近的打虎英雄,具有“连毙二虎”还“生擒小虎”而归的本领,竟捉不到一只家猫,最终只能“大惭而退”,这似乎令人费解。不然。沈起凤在篇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也就是说,“怀才者”应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不可因自己怀有某种才能而骄傲自满、自我膨胀,以为无人能敌。而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用才者”,应当知人善任、量才施用,如果以格杀猛虎之人去捉一只小猫,当然也和“函牛之鼎”烹小鲜和“千斤之弩”射鼷鼠一样,是用人不当。

  “壮夫缚虎”的故事,虽然近乎笑话,但从笑声中回过神来,细心地观察一下,古今中外,书载史传近似此类的用人现象亦不乏其例,发人思忖。

  汉代著名的军事指挥家韩信,青年时参军投入项羽部下,只被安排当一名“执戟郎”,相当于警卫班战士;唐代屡建军功的兵马元帅薛仁贵,早年投军兵营也只分配到炊事班去当“火头军”,相当于炊事班长。尽管他们胸怀雄略大才,却因得不到赏识,未能被发现和推荐到可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重要岗位上去,只好天天在基层军营里站岗放哨或烧火煮饭,这何异于安排力能缚虎的壮夫去捉小猫呢?有人做过假设:如果不是萧何极力荐举韩信,不是薛仁贵奋勇“救驾”,谁知道韩信的“执戟郎”和薛仁贵的“火头军”会当到什么时候!

  用人上的失误,自有诸多因素造成:或因领导没有求贤若渴之心愿,不想也不去重视人才;或因欠缺伯乐识马之慧眼,不知也不会发现人才;或因患有嫉贤妒能之恶习,不肯也不敢重用人才,以致有才不用、大材小用,未能“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做不到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者,用人应是统领全局的一件大事。如何对所属人员了如指掌,知其人,用其才,善其任,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必须随时总结和研究的课题。历史上许多著名政治家的用人实践,积累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三国西蜀丞相诸葛亮,用兵如神,功勋卓著,却在用人问题上“马失前蹄”,忘记了“先帝曾嘱吾,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吩咐,委马谡以重任,导致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丞相之职”降薪“三等”,以责究自己用人上的过错。在这方面,诸葛亮应当自愧不如刘备知人之深、用人之善——“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历史上诸多实践证明,“非知人不能善其任”。真正做到“知人”,也不容易。“知人,圣人所难”,连圣贤都觉得“知人”难,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终于在“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痛苦中得到铭心刻骨的启示:“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把对人才的了解和深知,比喻为对白石与美玉、鱼目与珍珠的认识和鉴别,以避免如愚者般在“似是而非”的“材与不材”之间迷惑和失察。历史上不少领袖人物,正是以他们明察贤愚的目光,“知人善任,使每尽其用”,为后世所肯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取得国家统一后总结用人上的成功经验,“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家,安百姓,运送粮草,使粮道始终不断,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而我能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张良、萧何、韩信,乃汉代开国“三杰”,刘邦自愧不如,但他“能用”,知其各自长处,终于在楚汉争雄中转弱为强、由小变大,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汉高祖的用人之道,可谓千古经验之谈,受到史家的一致好评。反观兵将如云的项羽,并非缺乏人才,范增、陈平、韩信,这些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旷世奇才原先就投身项羽帐下献策效力,但是自负力可拔山的项羽却不善用人,良言不听,妙计不从,贤才不用,导致兵败身亡,自刎乌江,留下一场“霸王别姬”的历史悲剧,唱演至今,交由后人评论。楚汉相争的结局,谁胜谁负,无不与知人善用息息相关,是否能让缚虎者缚虎、让捉猫者捉猫,这正是刘项成败之所在。

 
检察动态   更多>>
·以“观”促学、以“评”提质——上饶...
·第六届新时代检察宣传周活动启动
·美丽中国我先行|婺源县人民检察院开展...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召开警示教育大会
·青春向阳 法治护航 ——婺源县人民检...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
·青年干警理论学习小组活动(一)| 检...
人物风采   更多>>
·检察院实习心得(一) | 胡慧晴:在正...
·【榜样在身边】第四期:石成山——勤...
·【榜样在身边】第三期:陈斌——履职...
·【榜样在身边】第二期:董少武——十...
·【榜样在身边】第一期:张文刚——笔...
·吴雪松: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孙丽雁:办案时她总有一个个疑问
队伍建设   更多>>
·“立说立行”与“久久为功”
·政法机关如何全面履职、勇于担当,来...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召开集体政治谈话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与派驻纪检监察...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开展“忆英烈、祭英...
·婺源县人民检察院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
理论研究   更多>>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发布“高质效行政检...
·应勇《求是》刊文|完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
·把握“三个善于”高质效做好刑罚执行监督
·秉持系统思维与时俱进提升检察管理能...
·【检之道】作风建设要坚持严字当头全...
·应勇《学习时报》刊文|践行全过程人...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相关制度规定
您的位置: 首页>>廉政建设

廉文荐读之四:“缚虎”与“捉猫”

时间:2013-05-14  作者: 

  清代沈起凤写过一则《壮夫缚虎》的故事,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故事讲山东沂州地区山势险峻,常有猛虎为害。有位壮汉焦奇,力大无比,常徒步入山,空手格杀猛虎,习以为常。一次,他“连毙二虎”并“生擒小虎”而返,“笑语自若”,其神勇事迹传遍乡里。但这样的一位打虎英雄,却在当地某富家款待他的宴会上,因捉不到一只家猫而十分尴尬。

  “……焦于座上,自述其平生缚虎状,听者俱色变,而焦亦张大其词,口讲指画,意气自豪。倏有一猫,登筵攫食,腥汁淋漓满座上,焦以为主人之猫也,听其大嚼而去。主人曰:‘邻家孳畜,可厌乃尔!’亡何,猫又来,焦急起奋拳击之,座上肴核尽倾碎,而猫已跃伏窗隅,焦怒,又逐击之,窗棂尽裂,猫一跃登屋角,目眈眈视焦。焦愈怒,张臂作擒缚状,而猫嗥然一声,曳尾徐步,过邻墙而去。焦计无所施,面墙呆望而已。主人抚掌笑,焦大惭而退。”

  此段字数不过二百,形象地描述了焦奇捉猫的情景,笔墨简练辛辣,淋漓尽致。一位闻名远近的打虎英雄,具有“连毙二虎”还“生擒小虎”而归的本领,竟捉不到一只家猫,最终只能“大惭而退”,这似乎令人费解。不然。沈起凤在篇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函牛之鼎,不可以烹小鲜;千斤之弩,不可以中鼷鼠。怀才者宜知,用才者亦宜知也。”

  也就是说,“怀才者”应有自知之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决不可因自己怀有某种才能而骄傲自满、自我膨胀,以为无人能敌。而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用才者”,应当知人善任、量才施用,如果以格杀猛虎之人去捉一只小猫,当然也和“函牛之鼎”烹小鲜和“千斤之弩”射鼷鼠一样,是用人不当。

  “壮夫缚虎”的故事,虽然近乎笑话,但从笑声中回过神来,细心地观察一下,古今中外,书载史传近似此类的用人现象亦不乏其例,发人思忖。

  汉代著名的军事指挥家韩信,青年时参军投入项羽部下,只被安排当一名“执戟郎”,相当于警卫班战士;唐代屡建军功的兵马元帅薛仁贵,早年投军兵营也只分配到炊事班去当“火头军”,相当于炊事班长。尽管他们胸怀雄略大才,却因得不到赏识,未能被发现和推荐到可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重要岗位上去,只好天天在基层军营里站岗放哨或烧火煮饭,这何异于安排力能缚虎的壮夫去捉小猫呢?有人做过假设:如果不是萧何极力荐举韩信,不是薛仁贵奋勇“救驾”,谁知道韩信的“执戟郎”和薛仁贵的“火头军”会当到什么时候!

  用人上的失误,自有诸多因素造成:或因领导没有求贤若渴之心愿,不想也不去重视人才;或因欠缺伯乐识马之慧眼,不知也不会发现人才;或因患有嫉贤妒能之恶习,不肯也不敢重用人才,以致有才不用、大材小用,未能“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做不到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者,用人应是统领全局的一件大事。如何对所属人员了如指掌,知其人,用其才,善其任,发挥每一个人才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必须随时总结和研究的课题。历史上许多著名政治家的用人实践,积累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三国西蜀丞相诸葛亮,用兵如神,功勋卓著,却在用人问题上“马失前蹄”,忘记了“先帝曾嘱吾,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吩咐,委马谡以重任,导致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并“自贬丞相之职”降薪“三等”,以责究自己用人上的过错。在这方面,诸葛亮应当自愧不如刘备知人之深、用人之善——“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历史上诸多实践证明,“非知人不能善其任”。真正做到“知人”,也不容易。“知人,圣人所难”,连圣贤都觉得“知人”难,这是什么原因呢?诸葛亮终于在“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痛苦中得到铭心刻骨的启示:“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把对人才的了解和深知,比喻为对白石与美玉、鱼目与珍珠的认识和鉴别,以避免如愚者般在“似是而非”的“材与不材”之间迷惑和失察。历史上不少领袖人物,正是以他们明察贤愚的目光,“知人善任,使每尽其用”,为后世所肯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汉高祖刘邦取得国家统一后总结用人上的成功经验,“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家,安百姓,运送粮草,使粮道始终不断,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而我能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张良、萧何、韩信,乃汉代开国“三杰”,刘邦自愧不如,但他“能用”,知其各自长处,终于在楚汉争雄中转弱为强、由小变大,在争夺天下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汉高祖的用人之道,可谓千古经验之谈,受到史家的一致好评。反观兵将如云的项羽,并非缺乏人才,范增、陈平、韩信,这些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旷世奇才原先就投身项羽帐下献策效力,但是自负力可拔山的项羽却不善用人,良言不听,妙计不从,贤才不用,导致兵败身亡,自刎乌江,留下一场“霸王别姬”的历史悲剧,唱演至今,交由后人评论。楚汉相争的结局,谁胜谁负,无不与知人善用息息相关,是否能让缚虎者缚虎、让捉猫者捉猫,这正是刘项成败之所在。

 

江西省婺源县人民检察院
地址:上饶市婺源县紫阳镇书乡路12号
邮编:333200 电话:0793-7242889
京ICP备10217144号-1 技术支持:正义网
本网网页设计、图标、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摘编或建立镜像,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