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着工作的缘由,见了一位特别的故人。
与她共室5年,相识8年。退休后偶尔会来单位办事,因共住一个小区,平日倒也能碰着几次。昨日是第一次正式登门,尽管早就听说她有了自己的天地。
没有惊讶,登上石阶的那一刻就明白一切都那么自然。参观之后,坐在茶室品茗叙谈。对于房子的设计、物件的由来、生活理念她都一一道来,还是那样亲切柔和。
见多了她忙碌奔波、小心谨慎,我更喜欢现在的她:静美安好。她说学会了古琴,编排了新茶目,潜心修佛。闲来无事可以看看书,抚抚琴,赏赏花。她过上了想要的生活,也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
心中有田园,何处不归隐?
我是敬畏的。一度不敢翻看她的朋友圈,因为她不是“偶像”,是“理想”。十几年来心中默念的生活有人活成了现实。
我是自卑的。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走得更近,久在樊笼里的挣扎撕扯得令人生疼,反倒越发疏远。
更多的是内心的浅薄。
徽剧、茶香晕染的人生是文化艺术之花;半世修来的淡雅、恬静是底蕴,是涵养;二十年岁之差,凭添的不仅是阅历,还有绵长的沉淀。她是风骨之人,遂愿只是刚刚好。她做的亦仅是归璞归真归本心而。
很难。
在价值判断越来越形而外的当下,大多数人沉溺在财富、权利、欲望中沾沾自喜,谁会花心思在看似虚无的内心成长上。
如我,年纪三十,早没了书生意气,成家不久,女儿不到两岁。每天单位家里24小时转,看似忙碌却也是虚度。在难得的空闲里会不知所措,内心荒芜,生气荡无。偶尔静心思忖,全无方向,甚至还不如蒙头大睡来得清爽。
追求?多少是有一点的。毫不惭愧的说,我竟从未做过规划,不喜按部就班却又流于世俗。给自己的理由皆是:时机尚不成熟,还需酝酿积累。我致命的弱点是唯心多于唯物,轻视跬步而图千里。
不枉议他人,不菲薄自身,从来做人比做事难,做自己更难。
大家看到的是她如今的适意,能有几人知悉一路而来的艰难?我以我眼旁观,却不能以我心感知。
有人说,我们有点像,许是有着相似的执念吧。正如她对荷的喜爱,淤而不染,清而不妖。我喜爱的是草木枯荣,岁月流淌。